查看原文
其他

一场跨越中西的对话:如何让文化遗产消亡慢一点

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 文化产业评论 2021-07-27

第3183期文化产业评论

点上方蓝字「文化产业评论」关注并星标

“博物馆者,非古董者之墓地,乃活思想之育种场,是启蒙民众之重要机关。”5月18日,在第45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中法两大博物馆就“敦煌学的跨时空交流与数字保护探索”展开了一场奇妙的对话。熠熠生辉的敦煌文化与蕴含其中的东方美学把敦煌研究院与法国吉美博物馆紧紧联系在一起。从弘扬、传播到版权保护,文物数字化的未来走向何方?携手并进的第四年,腾讯是如何助力敦煌研究院打造成文化界的典范?所有奥秘,都藏在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中。


作者 | 刘舜欣(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
编辑 | 可可文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计5528字 | 预计阅读时间14分钟


“所有的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都是希望它能坏得慢一点,可以说走向消亡是世界上所有文化遗产面临着的终极问题。时间就像一道永远的减法,随着时间流失减去文物光彩甚至是其物理形态,这个时间带来的减法几乎是不可逆的。”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曾这样说。

 

而新时代下,数字化的科技却正在为文物和文化遗产做加法,让文物的寿命长一点,再长一点,让见证历史的文物在时间风霜冲刷下光彩不减,甚至愈加动人,在游戏、AI、动画剧等新形式中呈现出独特的面貌,塑造出不同的时代内涵。
 
这与此次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的未来:恢复及重塑”不谋而合。疫情之下,人们失去了近距离观察文物的机会,昔日的博物馆秩序有待恢复,但这又给了文物数字化前所未有的新机遇,甚至重塑着人们了解文物的新方式。
 

在此过程中,敦煌研究院与法国吉美博物馆身为中法两国的艺术宝库,如何打造数字时代的文化之路?两者的文物数字化探索有何异同?从王者荣耀“遇见飞天”皮肤到敦煌诗巾的文创生活化呈现,再到区块链加持的版权保护,腾讯又是如何助力敦煌研究院打造成文化界的典范?
 
在数字化技术与敦煌文化的交相辉映中,一场由腾讯携手敦煌研究院、法国吉美博物馆举办的,以“敦煌学的跨时空交流与数字保护探索”为主题的奇妙之旅,已经悄然开启。
 
中法两大艺术宝库的
文物数字化之路
 
建立于1889年的法国吉美博物馆至今已迎来第132个年头,被称作“亚洲艺术博物馆”,主要展现埃及、古罗马、希腊、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宗教文化博物馆,也是法国直接隶属于中央国家的60余个国立博物馆之一。

△法国吉美博物馆

据馆长文森特勒夫所言,在博物馆中有5万件文物是没有进行陈列的,可能出于保护原因,部分文物状态较脆弱,无法在公众展区展出,但数字化形式则可以把这些较脆弱的文物也展示在公众面前。
 
对部分数据的新存储是文物数字化的新形式之一。在吉美博物馆,有专门合作的摄影团队负责用数字化形式把所有文物进行数字化摄影存档,使得这5万件文物及50万张照片恰好在疫情期间可以用数字化形式继续与观众互动。
 
2021年底,吉美博物馆还将上线更新后的网站,以更符合互联网用户的使用习惯,更快的速度和更强的互动,通过虚拟展览等形式让法国观众更好地了解亚洲文明。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坐落于中国河西走廊的西端,同样有一颗点缀于沙漠之上的明珠——敦煌莫高窟。习总书记在2019年8月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谈到,要加强敦煌学研究,敦煌文化属于中国,但敦煌学是属于世界的。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进步应负的责任,要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
 

身为敦煌学研究的科研单位,敦煌研究院的数字化保护可谓开拓进取。1944年,敦煌研究院的前身——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结束了敦煌石窟近400年无人管理、屡遭破坏的历史。
 
70年来,一代又一代莫高窟人秉承“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在极其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在敦煌石窟资料整理和保护修复、敦煌文化艺术研究弘扬、文旅开发和遗址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不少重要研究成果。
 
如果说,敦煌研究院的成立给了敦化文化弘扬传播的第一次重生机会,那么在当下数字时代的数字化探索,则再度重塑了敦煌文化的面貌,让古老的敦煌艺术能以崭新面貌与新一代年轻人碰撞出新的火花,乘着时代的东风一往无前。
 
在最近10余年里,敦煌研究院的对外展览早已开拓众多数字化方式,在包括虚拟洞窟等新手段中,让观众能更清晰地看到更丰富的内容。
 
数字化首先解决了文物在视觉呈现上的问题。数字化使得考古测绘、古代艺术等学术研究得以实现更细致的观察,并使得考古报告更为科学可靠。

△经数字化技术放大后的莫高窟第61窟局部
 
据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介绍,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2014年敦煌研究院正式对外开放的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通过两部电影介绍敦煌艺术,把具有代表性的洞窟展示出来,其中就有平时通过肉眼所不能看到的内容,如含有20多米高的大佛、即使进入也无法看清全貌的第130窟,但数字化却能让洞窟内宏伟的大佛得以清晰展示。数字化实践无论对学术研究或普通用户对洞窟的欣赏都带来了更优质的体验。

△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
 
作为集建筑、壁画、彩塑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敦煌石窟对历史的记录和呈现,赋予了其珍贵的研究价值和国际化禀赋。敦煌石窟作为古代民众的信仰所成,人们把当时的生活还有理想都绘进了壁画里,而这也成为了数千年后敦煌文化进行数字化传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藏。

△莫高窟第23窟-雨中耕作图
 
在数字化传播方面,敦煌研究院通过图文、短视频、动漫、直播等形式,推出了系列化、高质量的数字文创产品,其中就包括以传承人文、诗意、生活为核心理念,将敦煌文化融入到中国传统节日及24节气中的敦煌岁时节令。

△敦煌岁时节令

此外,敦煌壁画中还描绘了众多寓意深刻、绘制精美的故事内容,但受众认知往往仅停留在视觉欣赏层面,难以体会其中的智慧和情感。

△敦煌壁画中画面最大的五台山图,为敦煌三大佛教历史画之一
 
在此情况下,敦煌动画剧应运而生,通过将壁画中的视觉要素进行动画组合与重现,结合现代电影方法融入角色对白,进一步丰富了故事内涵,让敦煌文化真正走进民众生活,深入滋养民心。


古老的敦煌文化在一次又一次传播中,披新衣,焕新颜,迸发出新鲜活力。壁画中那些穿越千年的传说,古代人们的生活与理想,也有了新的听众,新的表达。
 
 解锁数字化新表达——
一家三十而立互联网巨头的文化耕耘
 
要说到敦煌文化近年来的数字化探索,则不得不提到腾讯的“神助攻”。历经沧桑,几度盛衰,步履蹒跚走过近2000年历程的敦煌文化,与一家三十而立,年轻有为的互联网巨头,可谓一见如故。
 
迎难而上,务实创新,顺互联网之时代潮流,秉科技向善之使命,腾讯更心怀中华文化弘扬的新愿景,另辟蹊径打造出敦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入口。
 
在携手并进的3年里,腾讯创意耕耘,爆款频现,重获众多Z时代用户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传统文化趣味化

在数字化呈现上,腾讯打造出的游戏皮肤、动画剧等新形式为敦煌文化赋予了新的内涵,使公众能以更多元的方式感受到敦煌文化的魅力。
 
疫情期间上线的云游敦煌小程序,上线10日总访问量即超500万,其中,80、90后占比超六成。累计至今,云游敦煌小程序已有4000万用户,让敦煌之美飞出石窟,走入千家万户,让万千用户指尖即可云游敦煌。


同样是小程序的开发,在海外文物的数字化展呈上,腾讯也已迈出第一步。春节期间,腾讯联手法国博物馆联合会、法国吉美博物馆等共同打造的“国宝全球数字博物馆”小程序,让超过300件海外珍稀文物在线上与用户见面。


其中吉美馆藏的经典文物超190件,包含了“僧人与虎”“千手观音”等超20件富有代表性的敦煌木雕和绢画,吸引了超100万用户观赏。



而身为以文化为主题的游戏,腾讯王者荣耀更历经半年打磨出“遇见飞天”限定皮肤。利用敦煌最经典的元素纹样进行再创作,并结合当下审美将敦煌元素与飞天形象融合进皮肤设计。目前,已有超4000万玩家穿戴使用。


此外还有别具一格的敦煌系列动画剧,让壁画真正活起来“神鹿隐居山林造福一方,宁静生活竟被他打破……”在第一期动画剧中,随着院长赵声良的声音响起,云游敦煌小程序上的动画剧《神鹿与告密者》将《九色鹿》的故事重新演绎。


而正在筹备的新30集敦煌动画剧又有什么新的惊喜,依旧值得期待。
 
△“云游敦煌”动画剧:千年乐队,谁是C位?

文创生活化

敦煌的壁画,通过数字化技术扩大传播走向海外,本与大众相距甚远的敦煌文化真正融入日常生活,真正成为东方的敦煌,世界的敦煌。

敦煌诗巾就是很好的案例。
 
身为近年来敦煌最为外界称道的文创尝试,敦煌诗巾是一款任何用户都能参与的设计游戏——用户可自由选择主题元素参与设计,从200多个来自藻井图案的细节中挑选元素,完成DIY设计并放入数字展览馆参展,更可一键下单定制成实物纪念品。


无论是年轻一代,妈妈一代,抑或不少爱美男士,都能在敦煌诗巾中感受到敦煌文化的美妙,更让人感受到,当传统文化被设计成广受喜爱的产品时,是突破年龄与性别界限的。而这,或许才是解锁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


远程文物会诊无障碍化

除各种数字化呈现外,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也是腾讯独辟蹊径的一大方向。腾讯团队用算法对相机所拍摄到的壁画图像进行数字修复,病害标注,解决了敦煌壁画修复的一大痛点——对壁画病害的标注。

△敦煌研究院技术人员在莫高窟98窟内对壁画病害进行修复(来源:新华社)
 
在病害的远程会诊上,则打破了专家团队由于地域或身体因素不能亲临现场的限制,打造出针对文物远程会诊场景的系统,让多地专家得以同时通过系统远程会诊,提供高清甚至4K超清画质的360度沉浸式画面,实现专家团队无障碍的远程文物会诊。
 

区块链加持下的文物版权保护数字化


互联网时代,文物的数字化版权保护道路任重而道远。而区块链技术正给腾讯团队带来全新的解决思路,通过区块链的加密手段,把数字化产品的唯一性,及转让或赠送的权属关系确认下来,更成熟地实现了文创的数字化版权保护及维权。
 
 腾讯X敦煌
新合作未完待续
 
中华文化历来是最大的IP,敦煌文化亦然。作为各种文明长期融汇的结晶, 敦煌文化还是集建筑、彩塑、壁画、佛教文化于一身的宝藏。
 
身为出圈潜力无限的大IP,目前对敦煌文化的挖掘还仅是冰山一角。在数字化探索上,尽管腾讯已做出多元尝试,但有待拓展的空间依旧无限广阔。


正如腾讯集团市场与公关部副总经理刘小岚所言,“在数字助力文物保护和文物数字化弘扬的过程中,能做的事情太多,机会也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就更多。”
 
在众多发展机遇中,腾讯还是首先把目光瞄向了莫高窟诸多洞窟中,最为驰名的第17窟——藏经洞,并将把数字化复刻藏经洞作为腾讯下一步的布局目标。
 
△莫高窟第17窟内景

藏经洞是莫高窟第17窟的俗称,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文化发现。

△莫高窟第17窟
 
清光绪年间,莫高窟道士王圆箓率人“以流水疏通三层洞沙”,藏经洞才被发现。
 
由于历史原因,大量珍贵的藏经洞文物散落海外。在此情况下,藏经洞的数字化复制显得尤为重要。而此次,由三方合作落地的数字藏经洞项目即将面世,并将在小程序云游敦煌落地。
 
“我们希望把藏经洞里一些很好的文物用数字化方式让更多人看到,也非常希望得到敦煌研究院和吉美博物馆的支持,共同完成这件有意义的事情。”刘小岚说。
 
这也让我们看到了腾讯作为互联网巨头,运用科技力量在传统文化弘扬上的情怀与担当,这也正是腾讯“科技向善”的内涵所在。
 
此外,古老的传统文化披上数字化的外衣,将以更吸引人的姿态与年轻一代见面。在这“得年轻人者得天下”的时代,唯有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去讲好敦煌故事,敦煌文化才能传播得更深远。这也正是腾讯近些年来在文物数字化上矢志不渝的探索。
 
据刘小岚介绍,将来,腾讯将以更多有意思的形式,包括筹备中的新一期敦煌动画剧,开发的更多游戏,及线上指尖的各种有趣玩法,让更多人看到敦煌之美。
 
同时,加强国际文化合作也是一大趋势。敦煌文化属于中国,但敦煌学属于世界。未来3年,腾讯将持续助力敦煌研究院与法国吉美博物馆的学术交流与互动,以数字保护、数字弘扬、数字交流三大板块搭建起常态的合作模式,并探索更多包括中法敦煌文物互展等在内的文化合作。

△吉美博物馆馆藏敦煌文物《千手观音》,为唐代木雕典型代表
 
结语
 
敦煌文化很古老。始建于前秦的莫高窟,历经隋、唐、五代十国、元朝等历代兴建,是最有故事的佛教艺术地。
 
敦煌文化也很年轻。一缕丝巾,一款游戏,一部动画都赋予了它新的生命与内涵。数字时代下,她早已习惯以最年轻、时尚的姿态与Z时代打成一片。
 
敦煌文化很遥远。“角声吹彻梅花,胡云遥接秦霞。白雁西风紫塞,皂雕落日黄沙。汉使牧羊旌节,阏氐上马琵琶。梦里身回云阙,觉来泪满天涯。”一曲《敦煌乐》唱尽大漠上最古老的传说。
 
敦煌文化离我们也很近。近到就在我们的指尖之下,眉眼之间,也在世世代代中华文化使者的热爱、传承与探索中。
 
敦煌故事,莫高精神从未凝固在历史里。只要我们保持探索,她就一直在生生不息的成长中永葆青春。



 话题互动 
您对敦煌莫高窟数字化有何看法?
欢迎在留言区发表您的观点

 推荐阅读 



 订阅关注 
文化产业顶尖大号“文化产业评论”,秉承权威、专业、准确、及时、实用的特点,聚焦新时代,汇集、融合行业内外精英对文化产业的观察和理解,在业内具有广泛和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得到了全国文化产业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企业、机构、行业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是国家部委、各地市、文化企业、相关机构掌握文化产业发展及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欢迎订阅关注!

交流/咨询/合作请加主编微信号:7759813申请转载/加入研习社请加小助理微信号:whcy006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文化产业评论」,这里,是你的舞台~
喜欢这篇吗?分享、点赞、在看,都安排上~
   
请给刘舜欣赏,您的打赏,平台都会给到作者个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